也是怪胎家庭羅曼史──《修女夜難熬》

阿莫多瓦電影中的女性角色十分多變,從修女、寡婦到母親,他總是能想方設法「去神性」,捕捉到世俗化而深刻的一面(圖片來源:cheerimages)。

阿莫多瓦(Pedro Almodóvar Caballero)早期的電影《修女夜難熬》(Entre tinieblas),中文的譯名真是刺激香豔;而在西班牙語裏頭,「tinieblas」作為複數形,除卻表現「缺乏光亮」的基底語義,更具備抽象的指涉:充滿戰爭、飢荒、疾厄和苦難的負面狀態,更直接的說,差不多可作為「地獄」、「黑暗時代」的同義詞。

儘管置身屬靈秘地,可是在修女袍絕對的黑、白底下卻孕育一片混沌沃壤,豢養著一縷縷有趣又出挑的靈魂;大隱於世的修道院就像一處怪胎家庭,不僅為失足女性和社會邊緣人提供庇護,就連神職人員也都各循其「欲望法則」開展生活:嗑藥吸毒的修女,把老虎當作寵物的修女,和神父有染的修女,大搞蕾絲邊關係的修女,將收容人經歷轉化為一本本言情小說的修女……儘管故事內容不脫奇情狂想,鬼祟而顛覆,可是片中的角色形象並不惹人厭;又何況,阿莫多瓦早已為這群女主人翁預先建置起「老鳥心態」,她們的眉目間跌宕著一股見怪不怪的從容,甚至自身就是構成「怪誕」(Queer)和羅曼史(Romance)的一部分。

阿莫多瓦早年的求學階段便是在天主教體系的學校度過,對於這套奉主之名的人事倫理與制度迴圈,相信別有領略。總之,《修女夜難熬》帶有三分尋釁、兩分辛辣、一分搞笑,合而觀之就成其為莫以名之的騷動,觀眾眼見神職人員在相對封閉的世界裏演繹自身的喜怒哀歡,行為舉措卻要比祭壇上羅列的聖人群像來得更加真實,也更貼合世俗人生的底蘊。

對於外界道德主義式的抨擊,阿莫多瓦也有話要說:「……電影中的這群修女,完全做到身為基督徒的天職:包容、接納每一個身在苦難中的人。」

 
 
Summary

Comments are clos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