作者: flaneurtiger

Japanese_mythology_Gods_Legends_Folklore

日出東方,唯神話不敗──讀李潔《日本神話:從創世神話到妖怪物語,奇巧、炫麗的神鬼世界》

日本神話自成體系,解釋了創世以來萬事萬物的生成與消殞。我喜歡大和民族不規則的想像力,順勢將無生命之物賦予靈格,彷彿它們得以脫離各安其位的本份,憑空生出了獨特意志;也喜歡那些乍聞古怪得無以復加的傳說,七分禮讚外加三分惡趣味,方知八百萬神眾各有各的眉目與性情。

 
 
Summary
Loading_T_cafe_space

夏天再來的時候,那朵迷路的雲會是什麼樣子?──作家李渝逝世十週年有感

我對李渝的印象,首先是她作為一名作家,然後才是作為一名老師。在有限的與她相照面的次數裏,我不記得李渝穿過一次裙裝──總是剪裁合度的西式套裝,長褲褲腳隨著步履微微擺動,俐落的短髮再搭配上爽朗的笑聲,不笑的時候,眼角也勾勒出淡揚的弧紋,似乎氣質和她的小說風格頗不相類。無論如何,我總記得她遞來的隻言片語,那是彼此短暫相交的過程中,彌足珍貴的領受。

 
 
Summary
MAZE

辦公室有鬼之「選擇比努力重要」

選擇比努力重要,這句話當然是不錯的──但是選擇以後,要如何判斷自己走的路子是正確的呢?其實過程中常會有一些隱微的暗示:狗屎乾掉的痕跡、烏鴉的叫喊以及單向的有去無回的腳印……只是經常被略視。但到了什麼時候就曉得應該另闢蹊徑,就考慮個人的決心與意志與判斷了。

 
 
Summary
nun_and_children

也是怪胎家庭羅曼史──《修女夜難熬》

早先之所以受阿莫多瓦的電影吸引,無關乎題材和情節,而在於其電影中艷麗到不問下文的畫面配色,非常具有西班牙狂歡節式的慶典感──儘管故事走向往往詭秘森冷。後來我比較系統性地研閱導演的作品,發現他更擅常凸顯角色倫理關係中世俗(或庸俗)的一面,尤其是女性和跨性別人物形象的刻劃,既顛覆又有其合理之處,《修女夜難熬》即為一例。

 
 
Summary
LV_The_Place_Bangkok

先有LOVE,再來LV──曼谷Le Café Louis Vuitton初體驗

「LV The Place」選定曼谷作為基地,大抵是看中這座城市的國際化和高消費力,前者與洶湧的觀光人潮相連動,後者則體現了富者愈富的時代趨勢。總之,在進Le Café Louis Vuitton Bangkok前有三點提醒:一、請趁早預約,以免在薰風烈日下等候多時。二、若無法預約,建議早上開門前一小時左右前來排隊,這樣有機會縮短入場的時間,若有幸排進,就當享受一頓早午餐。三、基本上三五個人一同前來會更有意思,等待途中若要換手,也有個照應。

 
 
Summary
yadan_ghost_city

我們與惡的微距離──讀凱莉.戴恩斯、潔西卡.法羅絲《小心,魔鬼就在你身邊:犯罪心理學家教你辯識生活中的心理變態》

「心理變態」現時似乎成為社交場合間耳熟能詳的用語,彷彿透過諧謔或調笑的口脗傳遞,這現象背後的嚴肅意義就可以被沖淡,不至於對人們的現實生活產生威脅──事實上,本書的兩位作者以淺顯的敘述和案例,真正帶領讀者進入「心理變態」的日常,而我們與惡的距離其實並沒那麼遠──所以請小心,魔鬼就在你身邊!

 
 
Summary
silom_japanese_street

百妖夜行素坤逸──2024年3月4日「泰、菲人妖大亂鬥」事件有感

泰國向來以生理男跨女的「跨性別社群」(早期稱人妖)見聞於國際社會,除了比較具規模的歌舞表演外,若走進曼谷、葩達雅等觀光發達之地,亦不難在各行各業間發現其蹤影。
有些觀光客不明所以,經常端出一副輕蔑或調笑的態度對待這些非主流性別群體,偶爾行為界線拿捏不當,就容易引發進一步的衝突──值得一提的是,其實她們的戰鬥力頗強,在大事上彼此也頗為團結(如同這次);之後要是遇上她們阻街相邀,建議就是客客氣氣地回絕,畢竟她們也是出來營生,無利可圖的情況下也不至於攀扯太久。

 
 
Summary
Regent_Phu_Quoc_Ocean_Club

喫的是海鮮,品的是海洋──在富國島麗晶酒店(Regent Phu Quoc)的海洋俱樂部(Ocean Club)大啖西餐

近來越南的富國島莫名其妙地翻紅,就回鍋來談談富國島。
富國島麗晶酒店(Regent Phu Quoc)底下餐廳眾多,喜歡西餐或速食的,可以考慮它們的海洋俱樂部(Ocean Club),一來它的位置優越,整面連緜的落地窗正對著大海,前後並坐落著兩座泳池,予人水象環生的感受;二來,若吃膩了河粉和春捲,餐廳供應的漢堡、潛艇堡、炸物和生蠔拼盤等,將引領旅人秒回熟悉的歐風小酒館,在杯盤間展開仲夏夜的消夜場。

 
 
Summary
Angkor-wat-buddha

啄大米,抓小雞,流量載舟亦覆舟──涉外網紅之亂有感

我一直對於「電視內容有法可管、網路內容任由他去」這件事,感到十分不可思議,迄今臺灣仍缺乏一部具象的數位法律羈束虛假內容的產製,彷彿暗示了來到社群媒體的領地,只要將一切綜藝化,就可以不必負責任。
兩位(或N位)網紅的翻車,不是開始也不會是結束,當個人評論挾帶主觀惡意、並藉由傳播通道放大負面影響力,當一切所見均有腳本進行事前劃定,為達目的而罔顧事實……置身這樣的數位時代,倒還不如歸去。

 
 
Summary